社恐这个词现在不仅是表示一种疾病,更成为了一种形容。很多人也都会给自己贴上这个标签。只不过很多人的“社恐”都表现为不爱凑热闹、不爱参加聚会、不愿与人相处等,“社恐”不过是自我调侃的一个名词。
而真正的社恐的感受是非常糟糕的,他们到底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和感受呢?
在进一步讲述之前,先了解下什么叫社恐。社恐的全名为社交恐惧症,精神病学中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属于恐惧症和焦虑障碍的一种。
一般来说,在恐惧症发作时,患者常常会出现惊恐发作、畏缩、冒冷汗、进而会影响食欲出现厌食、失眠等症状。
那么社交恐惧症会有什么表现呢?这里我讲个案例:
有个高中女生的父母寻求心理咨询的求助,父母认为女生最近有些厌学情绪,但什么也问不出来,所以希望心理咨询能给这女生进行心理疏导。
根据咨询师的了解,该女生原本性格外向、阳光开朗,之前一直人缘都很好。但是自从分班之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征兆。刚分班不久,女生认为班主任不喜欢自己,而且因某一次早饭吃的慢了所以迟到了5分钟,被班主任罚站了两天,从此女生认为自己刚分班就被罚站,肯定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糟糕的印象。
而且重新换了宿舍之后,女生总感觉自己被孤立。每次她走进宿舍,宿舍就会突然安静下来,仔细回想之后发现现在的舍友跟她曾经闹过矛盾,她觉得肯定是舍友在背后说了自己很多坏话,才导致现在这个情况。
从此女生会经常留意周围的人,经常怀疑其他同学是不是在议论自己,为了避免尴尬,她甚至不去食堂吃饭。
结果导致她身体出现了各种方面的不适,女生经常经常请假回家。到后来,情况甚至糟糕到她竟然在厕所躲了两天没有出现。
她自己表述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特别是舍友,害怕同学们都在嘲笑自己,笑自己是傻,只有躲起来才会感觉好一些。
看完了这个案例各位应该对社交恐惧症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了吧?
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并不只是说说自己社恐,他们是真的会对社交感到恐惧和焦虑,而且,社交恐惧症并非是内向性格专属,外向的人在社交受挫后也会因敏感、缺乏自信而出现社交焦虑。
社恐其实非常的常见。微博、知乎等社交论坛平台上经常能看到有人分享自己作为社恐的心声和表现: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参加聚会或者参加聚会的时候如坐针毡;别人跟自己寒暄自己会尴尬的不知所措等等……
他们会过分及不合理的恐惧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者情境,虽然患者能意识到这种反应不合理和过分,但依然无法控制,而且会反复出现一些不适应的反应。比如手抖、出汗、胸闷、胃痛等。
所以,出现这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的社交恐惧症症状时,就需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了,对于身边出现了社交恐惧症的朋友,或者自己出现了社交恐惧症的症状时,可以参考以下的建议。
1. 当出现别人都在议论自己的这种想法时,及时告诉自己这些想法不靠谱,因为别人都很忙,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要应付,没那么多时间议论你;同时你只是个普通人,又不是明星也没什么八卦,平时不会有人关注你。
2. 脱敏疗法:逃避只能加剧社恐的程度。想要改善自己的社交恐惧反而应该多进行社交活动。当然要循序渐进,可以先从自己感觉安全的小圈子开始,比如先跟稍微熟悉的同学开始,然后逐渐变成聚餐、郊游、户外活动等等。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向着更积极更阳光的方向。
3. 老生常谈的话题:接纳自我,接纳自己的不足。之前说过太多的接纳自我了,这里不细说,总之,一滴墨水倒进大海里并不能改变大海的颜色,一个小错误也不会影响你的好,瑕不掩瑜。
4. 社恐就像一个茧,如果你一直在这个茧里不想出来,那它就会成为禁锢你的牢笼;只有去打破这个外壳,才能演化成蝶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5. 是正念联系,让自己在吸气吐纳中让自己的思绪平稳下来,在平静中回归理性,正视目前遇到的困难。
人类是群居和社会化的动物,没有人可以活成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距离和社交状态。亲疏远近视自己感觉而定,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健康才是社交行为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