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非常难回答的一个问题,咨询师与来访者与学员之间的匹配度,往往是要依赖于当事人自己的感受的,如果只是泛泛地说一些成熟咨询师的特征,其实对选择咨询师的帮助并不很大。
一个成熟的咨询师,无非是专业训练时数足够丰厚、人格成长足够健康与自由。因为这一行里是与人的深度共处,足够多的训练是必须的,否则在工作过程中,就很难充分理解相互之间发生的影响,那很可能就不是在帮助人而是在害人害已了。
咨询师的专业训练有哪3个指标?
对于专业训练这块,是容易衡量的,因为那可以有一些看得见的指标去衡量:接受系统连续训练的时数、被督导下做案例的时数、接受个人体验的时数等。这几块,是从不同的方向来考量一个咨询师的专业修行。
1、系统连续训练的时数
系统连续训练的时数是在考量这个人的理论积累程度,理论是一个咨询师进行工作的最基础工具,缺少了理论的支持,在工作中也就失去了思考的方向。
因为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对人的理解是基于一套理论体系来解读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个人的,持某个流派理论的咨询师,往往就会对那个流派视角下的呈现非常敏感,这可以帮助这个咨询师去理解来访者。
一个没有足够理论训练的咨询师,也就相当于闭着眼睛带路,是不太可能将来访者带到安全的地方的。之所以强调是系统的连续的训练,是因为心理咨询理论的庞大,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学习完整吸收充分的。

2、被督导下做案例的时数
被督导下做案例的时数是在考量这个咨询师理论灵活应用的能力。接受督导,在咨询师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环。
国外的标准是在督导下做3000小时的案例才允许个人执业,这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督导的费用基本上会是咨询费用的两倍,是比接受心理咨询更奢侈的一件事。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便选择一个变通的方式:参与团体督导。严格来说,团体督导应该叫做案例讨论,这种形式会更加聚焦于理解来访者,而很少涉及到咨询师个人的情结与专业技能,因为在团体环境中要考虑保护咨询师的自恋,所以针对咨询师个人的工作往往就很少涉及到了。
3、接受个人体验的时数
接受个人治疗的时数是在考量这个咨询师自己的人格成长程度,同时也在考量他的执业能力。心理咨询是非常特殊的一个行业,这一行不可能像外科医生的学习过程一样,有机会去看别人动手术,这一行最有效的学习途径是自己先去当来访者,先体验在自己身上开刀的感觉。
一个没有被充分治疗过的咨询师,他很难在工作过程中去处理被工作过程激发起来的,自己身上那些尚未处理过的情结,这往往会成为工作过程中的阻碍性因素。
同时一个没有当过来访者的咨询师,也很难体验到那个来到自己咨询室中求助的人,在咨询室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情绪。
所以IPA(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才有对入会的咨询师那么苛刻的一个个人体验的时数要求,被充分的治疗,其实是对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的保护,否则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得不到足够的治疗,咨询师也容易在工作过程中被挫败。